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新聞熱話[其他][美容][其他]


長時間戴口罩可致痤瘡
皮膚科醫生教路防敏感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又稱武漢肺炎)來襲,香港正鬧口罩荒,苦了一眾缺口罩的人通宵排隊購買。就算有口罩在身,但長時間戴著,有可能會造成皮膚敏感。以下由皮膚科專科醫生教路,戴口罩之餘如何防敏感埋身。

皮膚科專科醫生侯鈞翔表示:「使用口罩致敏原因,是因為戴口罩時緊貼皮膚又長時間使用,不但侷促且與表皮產生摩擦,也令表皮溫度上升,導致嘴、鼻翼及兩頰蝴蝶位出現紅腫、摩擦發炎,甚至油脂分泌淤塞,再進一步引致痤瘡、玫瑰痤瘡。」

由於口罩與面部的經常摩擦,該部位又被自身分泌的水氣和濕氣浸潤,會出現如主婦手般的皮炎。口罩的侷促也有可能助長芽孢菌及真菌滋生;有些人常反覆長唇瘡(疱疹),長時間戴口罩會易有唇周唇瘡。此外,由於口罩多是耳掛式,耳背受着一定壓力,皮膚出現磨損及出水泡等情況。在皮膚護理上,要特別注意這些位置。另一要慎防是過敏性皮炎,這是一個特殊的第4類免疫系統反應,身體對一些特殊物質產生特異物的免疫系統反應。

市面上一罩難求,但當口罩鬆脫、起毛粒,或者摸上手感粗糙、已污糟的都須要更換。侯醫生指:「正常可用耐一些,但如出入診所、醫院等地方,口罩表面或沾染病原、致敏原,須定期更換。」戴口罩的日子也要注意面部清潔,侯醫生指早晚要徹底潔淨面部,中段時間除下口罩時,可用爽膚水抹掉面上油污再進行保濕。如面上已有「爆坼」,可塗上凡士林或較稠的保濕膏,有需要盡早求醫,以免情況惡化。「如因長戴口罩導致長瘡及玫瑰痤瘡,須使用醫生處方的藥物方能穩定情況。」至於怕被口罩繩子勒緊而耳背損傷,可在繩上墊上薄薄一層紙巾,舒緩傷害皮膚的力度。戴口罩時避免化妝,把皮膚的負擔減至最低,防曬集中在外露的部位便可。

(節錄至:香港經濟日報 16/2/2020)

狂洗手用酒精搓手易傷手
醫生:會令皮膚痕癢過敏

武漢肺炎肆虐,市面上的酒精搓手液買少見少,人人自危,除了用酒精搓手液,更會經常洗手,甚至養成病態的洗手習慣。不過,洗手洗得愈多真的是愈好嗎?「其實,我們在找不到可以洗手的地方的情況時,才會用到酒精搓手液,一般來說普通洗手液已經足夠。當然,進食前、到公眾場所或不衛生的地方後,使用酒精搓手液或皂液洗手是比較理想的。」皮膚科專科醫生陳厚毅說。

陳醫生表示,洗手的重點在於跟足步驟,仔細清洗雙手的7個部分(即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手腕),這樣才可以達到乾淨的效果,否則很大機會達不到洗手的效果。

陳厚毅醫生指不停用酒精搓手或用皂液洗手最常見的情況是皮膚出現損傷。「過分洗手容易引致皮膚的保護膜受損,令皮膚變得繃緊,刺激皮膚,導致痕癢、皮膚過敏,甚至濕疹。若皮膚痕癢或濕疹問題處理不當,會導致皮膚破損,以致發炎(紅、腫、熱、痛)。」陳醫生表示,近期間中也看到有人因太頻繁洗手或使用酒精搓手液而求診,而近日因經常洗手而導致濕疹的求診人數更比平時多出一倍以上。

(節錄至:香港01 18/2/2020)

多款瑜珈墊含可刺激皮膚物質
購買後宜清潔及擺放數日

消委會測試市面上30款瑜珈墊,發現部分可能含有或釋出多於一種有害物質,可刺激皮膚及呼吸道,建議生產商在可行情況下盡降低當中的有害物質含量。

測試項目涵蓋影響造血和生殖系統的造甲酰氨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其中9款瑜珈墊的甲酰氨高於歐盟玩具安全指令上限,但放置7日後則全部符合釋放量規定。消委會建議,新買的瑜珈墊應打開並通風數天,有助揮發有機化合物,市民使用瑜珈墊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同時避免讓嬰幼兒和寵物接近或作日常玩樂用途,而運動完畢後,應盡快用溫和肥皂或洗手液清洗雙手,減低攝入有害物質的機會。

(節錄至:Now新聞 17/2/2020)

手持式3D皮膚打印機
有望治療嚴重燒傷

加拿大多倫多有研究人員近日成功開發新型的手持式3D皮膚打印機,可直接在傷口「打印」新的皮膚細胞,以治療嚴重燒傷。打印機目前仍是早期開發階段,但有望成為嚴重燒傷者的「福音」。

3D皮膚打印機使用有助血液凝固的纖維蛋白為基礎的生物墨水,配合間充質幹細胞一起注入,可支持局部細胞的生長及協助身體的免疫反應,再利用設備直接打印到任何大小、形狀或形貌的傷口。這方法的癒合效果比現行皮膚移植的好,炎症、疤痕和收縮情況都有改善。目前嚴重燒傷通常會以傷者其他部位皮膚、牛膠原蛋白等取代,但膠原蛋白支架依賴於傷口周圍組織和細胞來完全癒合,故難以適用於大面積的燒傷。研究結果已刊登於最新一期《生物製造》(Biofabrication)雜誌。

(節錄至:東網 9/2/2020)

泡澡學問大……這兩點搞錯傷皮膚
中醫教你正確藥浴養生法

中醫對藥浴的記載,最早在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已提及。在冷冷的冬天泡個熱水澡,令人身心舒暢,現代人也會中醫藥浴養生法融入其中為健康加分,除了有治療的效果,還可以為身體排毒、促進新陳代謝,在健康保健上好處多多,但究竟怎麼泡才不會適得其反傷害肌膚,以及泡澡須要注意甚麼呢?

台灣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黃琦雯醫師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對藥物吸收總量不亞於口服及注射,因此藥浴用藥與內服藥一樣,仍需尋求醫師建議,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選藥,敏感性皮膚患者也需醫師評估,避免產生過敏等副作用。

除了外傷或使用錯誤的保養品會造成皮膚屏障受損以外,常常被人忽略的是溫度及過度清潔,甚至長時間泡水就足以損害皮膚。首先,切勿清潔過度,一般人在泡澡前後都會先清洗身體,由於泡澡時會帶走一部分皮脂,若使用去脂力過高的產品,或清潔次數過多,皮脂膜被完全洗去,會造成角質蛋白變性脫落,細胞間脂質流失,進而導致的屏障功能脆弱或乾燥搔癢,一般而言,前後擇一使用成分單純的清潔產品即可,清洗時也避免過度搓洗,清洗擦拭後也可以使用乳液保濕。

此外,過熱的水溫同樣會加速破壞皮脂膜,理想的水溫應控制在38-42℃之間,曾有研究指出,這個範圍的水溫可幫助熱休克蛋白產出,修復受損細胞,協助蛋白質順利合成與分解,讓細胞有活力,並且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很多民眾誤以為泡過水的皮膚能有充足水分,事實上泡澡時間超過30分鐘反而會讓皮膚更乾燥,理想時間為20-30分鐘左右,每周2-3次即可。

(節錄至:健康醫療網 17/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