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新聞熱話[其他][其他]


消委會:6款便攜紫外線消毒器
若誤用或致不適甚至灼傷

消委會測試市面8款「便攜紫外線消毒器」,其中6款的光生物安全程度達中至高危害級別,若人體皮膚或眼睛意外接觸產品的紫外線,有機會引致不適反應,甚至灼傷。若長時間或高劑量接觸UVC可造成光性角膜炎,增加患白內障風險,亦可導致皮膚發紅,加速皮膚老化,並增加患皮膚癌的機會。

消委會建議市民使用產品時,與光源保持安全距離,不可凝視光源,避免讓兒童或寵物接觸。8款便攜紫外線殺菌消毒器包括4款消毒盒及4款手持式消毒裝置,產品聲稱來源地分別來自內地及韓國。消委會說,樣本殺菌效能均達97%以上,但抑制病毒感染力的效能表現極為懸殊,由大約15-99.99%不等。

消委會指出,紫外線殺菌消毒器使用限制多,例如物件表面是否平滑、有否被遮蔽、是否在有效照射範圍等,也會影響殺菌消毒效果,認為便攜紫外線殺菌消毒器只適宜作輔助消毒用途,相反用約75%的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抹拭物件表面及罅隙,較全面及穩妥。

(節錄自香港電台網站 17/2/2021)

含氯消毒水直噴面
恐損健康

五花八門的高科技消毒產品在疫情下應運而生,坊間出現不同的家用霧化器,搭配標榜「天然無毒」的消毒水使用,除可為環境消毒,更可噴於人體、寵物或食物上,但東網發現不少消毒水沒有標籤或顯示濃度,部分主要成分為二氧化氯或次氯酸,卻聲稱可配合霧化器直接噴向臉。專家指使用霧化器須格外小心,否則有機會對身體造成永久傷害。

室內空氣質素顧問、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築學會(香港)副主席(教育及培訓)黃勁松不建議市民在霧化器的水中加入任何化學物,尤其是一些宣稱安全的消毒劑,「如果消毒劑嘅濃度真係足以殺死細菌,咁人吸入時都會對身體有害;如果濃度低對人體無害,咁就冇殺菌功能。」他指市民短期使用,身體未必會出現問題,但長期吸入的影響難以預料,建議作霧化時應使用過濾水或蒸餾水。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氯會刺激黏膜,有機會對長者、幼童、患呼吸道疾病或哮喘人士誘發呼吸道疾病。

(節錄自:東網 20/2/2021)

美研究發現有助提升
學習表現的美食

為了解飲食介入對於大腦認知退化的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隨機選取逾200名50-75歲的健康成年人進行為期12周的實驗。結果發現,包含可可、茶、紅酒、洋蔥、韭菜、西蘭花與漿果類食物,其中的黃烷醇(Flavanols)有助於強化學習能力與記憶力。

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21年2月的期刊《科學報導》上。研究結果發現,補充可可黃烷醇對於與海馬迴相關的排列學習與記憶力與所幫助;至於齒狀迴區域,黃烷醇並無法增加其血流量。換言之,攝取黃烷醇並無法改善物體辨識表現;即可可的黃烷醇有助於老者回憶起短期記憶中的資訊,但對於物體與圖像的快速識別,則不太有幫助。研究團隊提醒,巧克力雖然含有可可,但它已是加工食品,黃烷醇的含量較低。另有專家指出,黑巧克力雖然黃烷醇含量較高;卻不是可靠的攝取來源。特別是,加工過的巧克力脂肪與糖分的含量也較高,不太適合大量攝取。

(節錄自:中時新聞網19/2/2021)

研究:雙下巴愈厚
心血管風險愈高

肥胖是心臟疾病的「第一殺手」,會直接或間接引起心臟疾病。之前人們認為,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而近日有科學家發現,頸部脂肪組織含量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研究人員稱,頸部脂肪組織的積累,如雙下巴和位於肌肉間和頸椎周圍的脂肪,是久坐年輕人的肥胖、心臟代謝風險和促炎問題的重要因子。

在這項研究中,139名年輕健康成人(68%為女性)接受了斷層掃描,以量化脂肪的分布。研究發現,不管總脂肪和內臟脂肪的數量如何,頸部脂肪的積累,以及它在不同區域的分布,與總體和中央脂肪、更大的心臟代謝風險和健康年輕人間的炎症狀態有關。此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在定性或定量預測心臟代謝風險和炎症狀態方面,頸部脂肪的積累與內臟脂肪的積累一樣是一個強有力的因素。想要消除雙下巴,除了最有效的減肥以外,還可以透過特定運動。舉例來說,如果平時坐姿懶散,喜歡癱坐著會造成脂肪堆積在脖子周圍,而形成雙下巴。或是吃飯時習慣狼吞虎咽、缺少咀嚼,這不單會對腸胃造成傷害,面頰也會由於缺少「運動」而出現下垂。

(節錄自:Heho 22/2/2021)

腸道益生菌隨年齡增長持續變化
助人類更長壽健康

最新刊於《自然新陳代謝》的研究更顯示,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與長壽及老年健康息息相關。該個針對3個不同人口、涉及9,000多人的研究又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腸道微生物群對每個人而言變得更為獨特和個性化,例如擬桿菌屬(Bacteroides)的核心細菌的數量漸趨減少,而這種趨勢似乎與身體健康和長壽有關。相反如果腸道微生物群落不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變化,這些人往往不那麼健康或長壽。換言之,年輕時有的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年老時的不同。

雖然研究總體上涵蓋了18-101歲的人口,但在指定78-98歲的人口中,團隊仔細研究了微生物群落與死亡率之間的聯繫。西雅圖非牟利研究機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 (ISB) 生物化學家 Tomasz Wilmanski 表示,這些獨特腸道特徵可預測一個人在最後幾十年壽命的生存情況。他又指,這種獨特趨勢似乎始於中年的40-50歲出現,並且與清晰的血液代謝組學特徵有關,表明​​這些微生物群落變化可能不只是來自衰老,而且還可能隨著年齡增長,直接影響健康。

(節錄自:立場新聞22/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