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LINE
iBeauty 專業美容資訊網 關於我們 會員登入 進入手機版

新聞熱話[其他][美容]


潮興打botox落腳掌 着高踭鞋舒服啲喎

女士們出席聖誕派對,大多會穿上高踭鞋,即使雙腳可能痛入心脾也要美艷示人。英國近日就新興為腳掌注射Botox或其他填充物,猶如為雙腳植入軟墊,讓愛美女士穿高踭鞋都如平底鞋一樣舒服。

5呎4吋的銷售員英格利希(Emma English),經常穿4吋高踭鞋四出奔波,她對高踭鞋的鍾愛程度,連接兒子下課或假期時都要穿著,換來的當然是又累又痛的雙腿。

英格利希的母親花了600英鎊(5,758港元),讓女兒腳掌接受注射填充物療程,她指只感到有點發麻但沒再感到痛楚,48小時後雙腳更不會因穿高踭鞋太久而疼痛,十分神奇。

整形醫生指今年有223名女子接受這項治療,60%人是45-60歲,因為前腳掌的肌肉隨年齡流失,令女士穿高踭鞋時一雙腳掌受壓,「當你穿高踭鞋,許多重力會聚在前掌上,令你感覺很痛」。

不過為雙腳注射Botox等並非沒有風險,足科醫師達布斯(Margaret Dabbs)指注射太多會令腳部感到不適,如注射得不正確更會令關節和神經承受不必要壓力,嚴重可引致感染甚至皮膚壞死。

(節錄自:蘋果日報 22/12/2016)

 

規管美容儀器 部分擬須醫生監督

政府就規管醫療美容儀器拖拉多年,根據食物及衞生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政府建議將訂立一套管制架構,部份儀器只能由註冊醫生施行。美容界反應強烈,炮擊政府封殺業界,不滿在規管下,醫生毋須接受儀器培訓卻「乜都做得」,有損業界尊嚴,認為所有使用者只需接受認可培訓即可。

衞生署於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研究,顧問公司就20種用作美容用途的醫療儀器作風險評估,建議將用作美容用途的入侵性儀器,或非人力及地心吸力以外的「有源儀器」進行使用管制。

政府參考顧問公司建議及其他因素後,將使用管制分兩級,激光儀器等,使用者須在註冊醫生在場監督下使用;強烈脈衝光(彩光)、冷凍溶脂等,使用者須在註冊醫生在場監督下使用,或已完成政府認可的培訓人士。其他低風險儀器如短波頻脫毛儀器等因屬低風險,任何人均可操作。當局計劃2016-17年立法年度下半年向立會提供草案審議。

政府又建議風險較高儀器如皮下注射針、針灸針等推出市面前須註冊。任何醫療儀器作誤導或虛假宣傳將被禁止,推廣醫療儀器作批准用途以外的用途亦禁止,但文件沒指出違者會否處分。

香港美容業總會創會主席葉世雄形容規管荒誕,認為是封殺業界發展空間,直指激光、射頻及彩光佔醫學美容八成市場,未來推出的儀器只會更先進及強效,「即係以後我都要養住你班醫生,先可以生存」。他指業界大多表現氣憤,「唔止係生存之戰,係尊嚴之戰」,認為受規管儀器,使用者只要接受培訓即可,「醫生讀書係讀乜嘢呢,點解佢唔使讀?」

他稱,受規管儀器無一用作醫病,但政府卻以「醫療儀器」稱之,是誤導市民,若業界無法保有發展空間,不排除控告政府違《商品說明條例》。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指,醫療儀器及美容儀器如何界定具爭議,部分儀器讓受培訓人士操作,已留有空間。

(節錄自:蘋果日報 6/1/2017)

 

每周運動4次 降腦退化風險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持續6個月、每周至少4次做帶氧運動,可以增加大腦體積,改善認知功能,減低患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之一)風險,故專家鼓勵長者每周勤做運動。

若患者已出現「輕度認知損傷」,將來出現阿茲海默症風險較高。美國維克弗斯特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安排35名有輕度認知損傷人士參與研究,隨機分成2組。第1組共16人,平均63歲,平常進行各種帶氧運動,包括使用跑步機、健身單車等;第2組19人,平均67歲,平時做伸展運動。2組人的運動頻率相同,一周運動4次,連續6個月。

研究團隊在實驗開始前後,安排所有人接受腦部磁力共振,以及其他相關的檢測,以了解運動對大腦形狀和體積,有否帶來任何影響。結果發現,2組人的大腦灰質區域體積有增加,有助支援短暫記憶,改善大腦認知功能。團隊指,即使做運動的時間不長,帶氧運動對腦部的益處仍比伸展運動大。

(節錄自:東方日報 28/12/2016)

 

英國科學家新發現 減肥飲料未必更健康

英國科學家發現,沒有證據支持所謂的減肥飲料讓人飲得更健康。倫敦帝國學院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員指出,用人工製造的代糖所生產的減肥飲料,比對含糖飲料在增加體重方面沒有分別,因此減肥飲料未必會更健康。

帝國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從分析研究證據獲得的結論顯示,沒有證據支持不含糖分的一般飲料能夠有助對付超重過胖的情況,這些飲料同樣會引致   2型糖尿病的出現。由飲品業贊助的一些研究指飲減肥飲料有助減輕體重的結論可能帶有偏頗,已經有研究關注到人造代糖可能會因為刺激人的味蕾而導致人們攝取更多熱量。

不過牛津大學的營養專家謝伯教授就表示,儘管不同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結論,但人工代糖飲料沒帶危害性。而對於想控制體重的人,毫無疑問最佳的飲料是開水,對健康和環境保護都好。但對於一些仍飲用帶糖飲料的人,人工代糖飲料是降低熱量的正確方向。

(節錄自:on.cc東網 5/1/2017)

人工多咗但健康差4年 專家:唔係人人適合升職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員在6年間調查了1,400名男性及2,000名女性,訪問他們的升職次數、健康狀況以及抑鬱水平。其中2/3人在2008-2014年間未獲晉升,另有逾千人至少曾經晉升1次。

調查發現,大部分在2-4年前曾升職的人,都發現身體健康出問題,男性多數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女性則由工作誘發身體不適。研究員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中指出,民眾獲晉職後可能出現健康轉差及情緒問題,影響甚至長達4年,「但升職後4-8年,健康可能再次好轉,這可能只會在短期內出現負面健康影響」。

心理學家庫珀(Cary Cooper)解釋說:「獲晉升通常意味更長工時及更大責任-那會對健康構成負擔,直至你最終適應。因此不是人人適合升職。」

(節錄自:蘋果日報 9/1/2017)

以毒攻毒?美國政府 建議幼兒食花生抗敏感

花生過敏發作可致命,不少父母都會對患有花生敏感的子女加以保護,避免他們進食含花生成分的食物。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周四發表對抗花生敏感的新指引,建議家長可於孩子4-6個月大時,開始向他們餵食含花生的食物,減低他們將來患上花生敏感的風險,但同時建議父母在決定餵食花生前,最好先諮詢醫生。

NIH早前贊助了一份名為"The Learning Early About Peanut"的研究,並於2015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科學家追蹤了600名初生嬰兒5年,將他們分為進食花生及不進食花生2組,要求前者的小童每日進食4湯匙分量的花生,結果發現他們在5歲時患上花生敏感的比率,比完全沒有進食花生的一組小童少80%。

NIH綜合了多份研究後,就着患有不同程度的花生敏感的小童,作出3點建議。對於患有嚴重濕疹或對雞蛋有過敏反應,或者2者都有的嬰兒,將為患上花生敏感的高危人士,他們應該從4-6個月時開始食用花生,以降低過敏風險,惟家長在決定餵食花生前,最好先諮詢醫生;患有輕度至中度濕疹的嬰兒,應該從6個月時食用花生;沒有濕疹或食物過敏反應的嬰兒,他們患花生過敏的風險較低,可以隨意地食用帶有花生成分的食物。

(節錄自:on.cc東網 7/1/2017)

定期檢查牙齒
研究:有助預防動脈硬化

日本京都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牙齒掉落的數量與動脈硬化有很大關連,預防牙周病或有助防止動脈硬化。

研究人員分析了2007-2010年間,滋賀縣一項涉及10,000人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牙周病等炎症導致的牙齒掉落的數量,和動脈硬化存在著很大關聯,這種關聯在男性中更加明顯。

不少動脈硬化患者即使康復後,也會出現腦梗塞和心肌梗塞等後遺症。研究人員認為,以往有研究指出口腔疾病與糖尿病、呼吸道疾病等多種疾病有關,今次又揭示了口腔疾病和動脈硬化有關,口腔疾病較其他疾病更易於預防,因此定期檢查牙齒,有助預防多種疾病。

(節錄自:蘋果日報 30/12/2016)

蜘蛛痣、泛紅掌
肝硬化「睇得出」

 當肝臟硬化,肝功能減退時,雌激素的代謝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雌激素在人體內積聚難以分解,因而刺激微絲血管,主要令上半身如背脊、胸口、臉部出現蜘蛛痣。私人執業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嘉恩表示,多數蜘蛛痣的直徑約1-1.5cm,不痕不痛,患處平滑但有一點明顯紅色,附近有分支,形狀似蜘蛛。用手指加壓時蜘蛛痣會消失,放鬆後又會浮現。

蜘蛛痣的數目與病症嚴重程度無直接關係,有病人只出現數粒,亦有病人十幾廿粒,此狀況常見於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病人,病況相對嚴重。除了蜘蛛痣,大部分酒精性肝硬化病人手掌近大拇指及尾指的掌心肉,因腎上腺影響產生雌激素,長期持續令雌激素在體內積聚,令微絲血管擴張,出現充血。吳嘉恩說,這種手掌稱為「肝掌」。

蜘蛛痣及肝掌雖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症狀,但其他病症亦有機會出現類似症狀。極少數患者與肝病無關,例如因懷孕、甲狀腺病、類風濕病而出現蜘蛛痣及肝掌。因此,醫生若懷疑病人有肝病,主要按腹水、肝毒上腦、白蛋白、黃疸素及凝血因子指數,分A、B、C 3級判斷患者肝功能,C級較嚴重。吳嘉恩說,醫生亦會留意病人有否持續疲勞、小便茶色、肚脹及腳水腫徵狀,以評估是否屬肝衰竭。

他續指,蜘蛛痣及肝掌有機會隨患者肝功能轉好而消退,大部分酒精肝硬化患者戒酒後,肝功能可由一成回復至兩至三成,足以讓肝臟運作正常,蜘蛛痣及肝掌隨之消失;患者肝臟移植後,新肝順利運作,蜘蛛痣及肝掌亦會自然消退。

(節錄自:on.cc東網 11/1/2017)

研究發現人體新器官!
喺你條腸度

醫學發展至今,竟然仍可發現未知的人體器官?人類消化系統中的腸繫膜(Mesentery),一直被認為是由多個不完整的結構組成,但愛爾蘭利默克里大學醫院一項研究指,腸繫膜其實是一個器官,更正了逾百年來的錯誤,改寫解剖學。雖然暫仍未知腸繫膜的實際作用,但長遠而言新發現有望改良人類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

主理研究的教授科菲(J Calvin Coffey)表示,解剖學錯誤描述腸繫膜超過100年,它並非多個斷開的結構,而是有延續性的。最有代表性的醫學經典《格雷氏解剖學》,亦已將科菲的發現加進書中。科菲指:「下一步要研究其功能、異常及疾病,加起來便成為腸繫膜學科,建構一個全新的科學範疇。」

腸繫膜是懸吊及固定腸管的腹膜一部分,生在軀體左右兩側的腹膜,將腸連結於脊柱及腹腔後壁。最先描述腸繫膜的人是文藝復興大師達文西,其後多年再無人研究,被視為不重要的人體結構。直至2012年,科菲與同僚透過顯微檢視,提出整個腸繫膜是有延續性的結構,花了4年時間尋找論證後,日前在《刺針》期刊發表報告。


(節錄自:on.cc東網 4/1/2017)